積極的人生需要學會做減法。 生活中,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,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。 這是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、得失和放不下,自然處處受其牽累。 王陽明《傳習錄》中說:「減得一分人欲,便是復得一分天理。 」擺脫負累的「冗雜」,回歸自己的本心,就會活得輕快灑脫。
《傳習錄•薛侃錄》中有云:「先生曰:'吾輩用功,只求日減,不求日增。 減得一分人欲,便是復得一分天理,何等輕快灑脫,何等簡易。
’」
王陽明說,我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,每天都要減少,而不是增加。 減了一分欲望,就恢復了一分良知,這是多麼輕快灑脫的事。
每天拼命和欲望打交道的人,是否可以擁有一顆平常心?答案絕對是否定的,因為欲望本身就是我們平常心的敵人,它存在的價值,就是讓你和平常心絕緣。
只有減少欲望,你才能心情平靜,只有心情平靜了,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良知,才會有無處不在的平常心。
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說,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,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于外來事物的依賴。 其實,哲學家大都采用象征意義,所以,他說的外來事物就是我們對外在世界身外之物的欲望。
遺憾的是,很多人沒有這種認識。
有個年輕人到一座禪院去,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,他想以此考考禪院里的老禪者。 來到禪院,二人坐下喝茶,他冷不防地問了一句:「什麼是團團轉?」老禪者立即回答:「皆因繩未斷。 」
后生大吃一驚,認為老禪者未卜先知。 老禪者就問:「什麽使你如此驚訝?」
后生說:「您居然有神仙之術,我今天在來的路上,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,拴在樹上,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,到草地上去吃草,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