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正月旦,王者歲首,立春日,四時之始也」。「立春」,為二十四節氣之首,干支紀元的歲始,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,代表著萬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意。
古代的「立春」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被叫作「春節」。而「春節」最初也是為了慶祝春天到來的節日,和過年沒有任何的關系。
直到1912年,民國政府開始采用西歷,把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。後來,袁世凱執政期間又把「春節」劃定給了過去的「元旦」
(正月初一)之后,立春徹底淪為了一個普通的節氣。而在古代,「立春」是一個比如今的「春節」還要熱鬧的節日。民間更是有著「四忌,兩不,三吃,一躲」之說。
在古人的眼里,立春是一年之始,是一個新的輪回的開始。俗話說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」,為了能討個好彩頭,人們忌諱在這天去看病、理發、爭吵和回娘家。
俗話說:「立春孩兒面,一日有三變」。立春時節的天氣就像小孩的臉一樣,說變就變,一會冷一會熱的,毫無規律可言。這個時候驟然脫減衣物,就有可能會受涼。
此外,立春為少陽之氣初生之時,「立者」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